我對音響4項要求:

1.音質音色擬真度高

2.音準以及音域平衡要正確

3.音樂流動要流暢

4.要沒有可感到的動態壓縮

系統要達到這些要求有一些優先條件:

A.器材小音量以及大音壓下的失真要夠低

失真要夠低包含了

動態失真以及瞬間失真要夠低  

1.動態失真

除來自瞬間失真以及內調失真的累積之外還有:

喇叭箱體以及單體的多餘震動,都普勒效應

擴大機的瞬間供電能力,阻尼因數,以及震動對器材的影響

 
2.空間造成的失真:也很重要
 

3.瞬間失真主要就是儀器測試失真:包括總諧波失真,相位失真,以及電源諧波,器材噪訊,以及電磁干擾等等...

B.空間不能有太多駐波以及波谷

低頻駐波是最常見的問題, 但事實上中高頻也會有駐波, 這多餘的聲音會影響音質音色與音域平衡,甚至轟轟然
波谷常出現在80hz 這頻段, 但旁邊頻段常有駐波, 所以不易察覺

        駐波處理的太好有時反而會感到低頻量感不足

這兩個問題都必須靠擺位…. 除了擺位以及聆聽位置改變外,駐波必須靠駐波吸收器波谷可以靠外加超低音解決

 

C.殘響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D.器材的調變以及等化以及相位差要輕微 :

  1.調變調變就是產生訊號之外的別的頻率

喇叭是調變最厲害的地方,

 

  

2.等化:就是改變高中低音頻譜量感

除了喇叭之外, 音量控制器, 輸出變壓器,分音器都是等化較厲害的地方

高低頻相位差, 也會造成聽感的改變,屬於動態改變,

例如電容器, 分音器,主動元件, 甚至線材, 阻抗匹配都會改變相位差進而影響人耳對高低頻清晰度之判斷

 

順帶一提音響心理學

當全部音樂出現時,其實我們並無法全盤接受, 而是挑主要想聽的部分來感受, 想聽的部分則主要來自以往經驗的累積以及各人喜好.
音響唱出聲音時,人腦會進行對比,告訴我們...這是小提琴, 這是中提琴, 這是豎笛…., 但是有的人對小提琴形成的的記憶,主要是來自現場演奏, 有的人主要是來自低階音響, 甚至廣播或床頭音響這些擁有大量調變的系統….
當音響系統發出來的調變或相位失真或音域平衡越接近他腦海的記憶, 他會覺得聽起來最輕鬆好聽, 這也是音響以及線材能夠百家爭鳴的原因
另外:想聽的頻段也有影響, 比如一片大樂段,

*你腦內很想分析出小提琴旋律, 那高頻量感突出的是有利的因為大腦比較不吃力…. 你可能會覺號角喇叭或金屬高音很讚..

*你很想感受管弦律動與厚度, 那中頻量感突出的是有利的,你可能會覺ATC很讚..
*你很想感受聽聽鼓聲及低音提琴牛鳴, 當你注意在這裡, 其實就很容易感受到低頻不足或punch 不好…. 你可能會覺WILSON AUDIO JBL很讚..

其實交響樂團的指揮做的也是類似的工作

ps. 有些名詞主要是用來表達意思的,可能學術上不甚精確, 看官包涵,大家能懂就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nn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