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5 10:34黃曼瑩/台北報導
父母常容易將孩子說話不標準解讀成「臭乳呆」,以為如長輩所說「長大就會好」,有些父母則歸因於「舌頭太短」,而要求剪舌繫帶;其實,發音標準與否牽涉的範圍很廣,極少是因為舌繫帶過短造成的,有部分的孩子因為缺乏口腔刺激,才無法確實發音。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長大就會「說話標準」,萬芳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長王雅慧表示,口齒不清晰有可能是生理的問題、聽力障礙、或者是口腔感覺不當、甚至可能是學習而來的;會發生的原因很多,必須及早由語言治療師評估釐清原因,才不會延誤了治療的時機,以致成了真正的「大舌頭」或「台灣國語」。
有部分的孩子因為缺乏口腔的經驗及刺激,或者構音器官的運動及協調或力量不足,才無法確實發音,家長可以從居家的日常生活中多提供適當的刺激以及訓練,幫助孩子正確發音。王雅慧舉例,像是在用餐方面,家長可依適齡使用不同的餐具 (如練習杯、吸管、湯匙、杯子)、提供不同種類的食材、適度讓孩子自己進食;也可以藉著遊戲來練習,比方說讓孩子玩吹泡泡、用不同的方式吃東西 (舔咬啃抿吸)等;此外,儘早開始刷牙、練習仰頭漱口也對孩子的口腔經驗有所幫助。
若孩子出現「大舌頭」的情形,父母不應一再糾正孩子的發音,以免導致往後拒絕說話。若在孩子3歲左右,親戚朋友還是無法聽懂他說的話,就需要至復健部門診,確診口齒不清的原因,以及如何幫助幼兒改善。如果父母依醫療建議而發音仍未改善,在孩子4~6歲之際,便可接受語言治療,因為此時孩子的認知發展、生理發展皆趨於完善,治療的效果較能得以彰顯。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7&id=4618
留言列表